编者按: 凝心聚力开新局,砥砺奋进谱新篇。近年来,学校党委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答好“教育强省,衡师何为”的时代答卷。全校上下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坚持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深入开展自评自建工作,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现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系列专题,持续分享各学院、各部门在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举措、特色与成效,共同推动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地理与旅游学院已有40余年的办学历史,现有教职工60余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13人,博导1人,硕导31 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0余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湖南省海外名师1人,留学归国人员8人,湖南省教学名师等省级以上人才工程人选20余人。拥有“地理科学”湖南省优秀教学团队、“资源环境管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湖南省科技创新团队、“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及其资源数字化开发与管理”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地理学”湖南省院士工作站等省级教学科研团队。现设有地理学、城乡规划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点和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地理)方向;开办了地理科学、旅游管理、地理信息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4个本科专业,其中地理科学和旅游管理分别成功入选国家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地理科学专业已经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
学院建有“传统村镇文化数字化与创意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衡阳分中心、“聚落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与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人居环境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湖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环境教育研究中心”等10余个省级及以上学科平台,主要聚焦于湖南省传统村镇保护及其利用、湘南地区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为区域文化传承、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等国家战略与地方需求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一、坚持立德树人,厚植职业情怀
将立德树人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入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大力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切实加 强“十大育人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深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利用“湘南第一党支部”革命历史陈列室等开展入学教育、党团活动,激励学生传承湘南红色师范精神,选择十八洞村等红色资源传统村落进行地理野外实习、三下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红色革命精神,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
图1 学生参观“湘南第一党支部”革命历史陈列室
图2 学生在十八洞村调研实习
为了厚植职业情怀,学院采取专题活动,一方面通过利用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专业学生访谈优秀行业人员的专题访谈实践活动,通过与行业人员的深入交流让学生增强职业认同感,增强职业情怀;另一方面通过“中学名师讲坛”培养学生师德情怀,也邀请其它行业专家开展专业教育,厚植职业情怀。学生利用暑假“三下乡”实践活动开展宣教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心系古村落,青春志愿行”美丽中国实践团获团中央表彰。学生表现突出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省百佳优秀党员和“向上向善湖南好青年”等荣誉称号。
图3 学生暑假“三下乡”实践活动
图4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二、革新教学模式,深化实践技能培养
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1)实施“一流”课程建设,不断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实施混合式教学,激发学生主体性,通过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培养合作能力,建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综合实践》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世界地理》课程思政课程2门。(2)创新“前移后拓”实习模式,强化地理综合能力。“前移”是指提前2周布置实习任务,“后拓”是指延后2周进行汇报总结,通过专题形式组织实习内容,以分小组的形式开展实习,不断强化学生综合能力,被韶关学院等近10所同类院校推广,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3)开辟“地理工作室、旅管工作室、城乡规划工作室和GIS工作室”第二课堂,夯实学生专业技能。工作室由学生自发成立,学院提供场地,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对专业技能等进行自主训练,筑牢学生的专业技能,获国家级奖励37项。
图5 教学成果获奖
图6 学生技能竞赛获奖
三、挖掘学科潜力,激发创新创造思维
学院一方面推动学科平台优势转化,打造创新实践基地。依托地理学、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旅游管理、学科教学(地理)专业硕士点、地理科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及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衡阳分中心、地理科学院士工作站、“地理科学”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等平台、“旅游管理国家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依托科研平台,按照研究方向吸纳学生进入研究组,采取多位导师联合指导,主要导师负责制的模式,对学生进行科研指导。或者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平台,引导学生参与项目研究,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传授学生科研创新的理念和方法。努力将“传统村镇文化数字化保护与创意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国家及省级学科平台转化为教学平台,获得湖南省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和省级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两个教学平台,教学平台面向所有学生设立开放基金,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项目支撑和经费保障。另一方面促进科研反哺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近十年教师获得国家级课题34项,通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和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创新训练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院鼓励大学生申报国家、省级、学生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近三年来学生获得国家级研究性学习项目10余项,省级研究性学习项目 30余项;获得学科竞赛国家级奖励 37项目,省级112项。
表1 2021年-2023年地理与旅游学院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
年份 | 国家级 | 省级 | 合计 |
2021 | 6 | 33 | 39 |
2022 | 19 | 44 | 63 |
2023 | 12 | 35 | 47 |
合计 | 37 | 112 | 149 |
表2 学生发表论文情况(部分)
序号 | 姓 名 | 专 业 | 论文名称 | 发表刊物 |
1 | 曹帅强 | 地理信息科学 | 湖南省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空间特征 | 地理学报 |
2 | 吴雪同 | 地理科学 | 面向对象的文化景观基因概念格算法 | 地理信息科学学报 |
3 | 陈 菡 | 地理科学 | 传统村落活态性定量评价研究 | 地理科学 |
4 | 胡景强 | 地理科学 | 少数民族传统聚落尽管基因的居民感知与认同 | 人文地理 |
5 | 罗 亮 | 地理科学 | 湘西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相似性定量评价与区划 | 人文地理 |
6 | 戴喜颖 | 地理科学 | 地方院校师范生教材分析能力评价与现状分析 | 地理教学 |
7 | 龙翔宇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体检及其修复路径——以湖南4个典型传统村落为例 | 经济地理 |
8 | 廖柳文 | 地理科学 | 城镇人居环境舒适指数及其组合因子研究 | 地理科学进展 |
9 | 朱 飞 | 地理科学 | 基于DEM的衡阳盆地水土流水估算 | 热带地理 |
10 | 肖宁 | 旅游管理 | 网红博主与网红场景对出游意愿和口碑推荐的影响 | 人文地理 |
11 | 刘 艳 | 地理科学 | 城市边缘区不同类型农户对宅基地流转的认知与响应 | 资源科学 |
12 | 彭姗姗 | 地理科学 |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可达性研究 | 资源开发与市场 |
13 | 陈 蓉 | 地理科学 | 湖南省人居环境与经济耦合发展的时空演变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14 | 刑彩英 | 地理科学 |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居民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 |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
15 | 贺建丹 | 地理科学 | 中国南方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符号的图谱特征 | 经济地理 |
16 | 朱 倩 | 地理科学 |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旅游型传统村落脆弱性影响因子研究 | 经济地理 |
图7 学生课外创新活动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