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学院成立于2015年5月,是在原教育科学系的基础上,整合相关研究机构而组建的二级学院。建院以来,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高质量培养人才,为基础教育发展添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秉持“善学善教,育人育心”的院训,不断强化培养、培训、研究、服务、引领的“五位一体”功能。
学院现有教职工53人,其中,教授9名,副教授(副研究员)13名,博士15名(含5名博士后);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2人(其中3人被泰国格乐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留学归国教师4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3人、省级青年教学能手1人。
学院现有应用心理学、学前教育学、教育学3个本科优势专业,拥有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及教育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心理学3个专业硕士学位方向,拥有1个省级“一流”学科——教育学、1个省级一流专业——应用心理学、一个省级教育科学研究基地——教师教育研究基地。在教师教育研究方面,连续3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
第十二届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第十三届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一、铸“师德”之魂,筑“教师”之梦,锚定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
(一)铸“师德”之魂,确保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
一是充分发掘红色校史资源,强化师范生教育情怀培养。学校办学历史肇始于1904年创办的湖南官立南路师范学堂,百余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如恽代英、张秋人等为代表一大批优秀人才。学院通过设计专门的讲座或活动,将学生引领到红色校史的丰富世界中;通过参观我校湘南第一党支部、中共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支部革命历史陈列室、听取先烈事迹讲解、开展主题研讨等形式,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学校深厚的革命历史底蕴。
二是课程教学自然融入思政教育,切实落实师德养成教育。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讲话精神,结合专业实际,积极倡导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师德养成教育,注重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同时,积极进行“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相互融合的实现途径。
入学第一课:参观湘南第一党支部
(二)筑“教师”之梦,坚定职前教师的从教意愿
一是通过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深度认识专业才能坚定学生的职业认同。为此,通过在各专业开设专业概论类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本专业;通过专业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院专业的价值和发展前景;通过邀请一线优秀教师开展专题讲座,引导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专业就业前景。
二是通过丰富第二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职业成就感与职业效能感。自大一入学开始,学院便有建制的开展主题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三笔字大赛、PPT制作大赛、微课制作大赛、专业技能大赛、心理剧大赛、专业教学成果展、师范生技能大赛等教育教学比赛活动,锤炼师范生的基本教学技能。
从本专业毕业生跟踪调研结果看,目前,学院超过80%的毕业生在基础教育学校任教,超过50%的毕业后成为就职学校的骨干教师。
| |
“青春献给祖国”主题演讲比赛 | 育人育心授课技能大赛 |
二、强“专业”之基,赋“实践”之能,夯实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
(一)强“专业”之基,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为了实现高素质人才这一目标,学院加大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在多年的专业建设中,逐步形成了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三•三融合”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三融合;课程实施的三融合;课程资源的三融合。
在“课程内容三融合”方面,一是瞄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实现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融合;二是瞄准衡阳师范学院的师范特色,实现专业技能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融合;三是瞄准本科与专科有别的研究特色,实现基础课程与研究课程融合。
在“课程实施三融合”方面,一是落实基于思维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现教育理论与学科思维融合,二是落实基于任务导向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现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融合,三是落实基于反思导向的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实现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融合。
在“课程资源三融合”方面,一是盘活第二课堂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的第一、第二课堂融合,二是盘活实践基地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的校内、校外融合,三是盘活网络电子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的线下、线上融合。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幼儿游戏与指导》课程组织学生在幼儿园观摩剪影
(二)赋“实践”之能,充分彰显人才培养OBE理念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增补实操类课程
一是增加实践操作类课程,全面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如针对需求调研中“进一步加强师范生的实操能力培养”的诉求,在应用心理学专业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精神分析入门•基本概念》《精神分析入门•基本技术》2门与心理咨询实操技能密切关联的课程;学前教育专业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蒙台梭利教学法》《奥尔夫音乐与教学》与幼儿保教实操技能密切关联的课程;在教育学专业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设计》《少先队与班级管理》等与小学教育实践密切关联的课程。
二是优化第二课堂活动,搭建学生实践能力展示平台。自2016年开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每年举办一次专业技能汇报演出暨手工作品展,目前,该项活动已经成为本专业的传统和特色;应用心理学专业自2019年起,通过与中小学开展“心灵信箱”匿名书信往来等方式,利用专业知识,解答中学生学习、生活、交往中遇到的心理困惑,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学前专业学生专业技能汇报展演
“心灵信箱”课外活动
三是细化实践教学评价标准精准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在完善各专业“三习”课程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通过制定《教育科学学院教育见习实施细则》《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实习实施细则》《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研习实施细则》,分解学生实践教学任务,依据不同实践环节,制定相应评价标准,确保学生实践技能的精准提升。
教育科学学院师范生“三习”考核实施细则
三、协“三方”之力,统“内外”课堂,拓宽高素质人才培养途径
(一)协“三方”之力,理顺人才培养U-G-S 合作机制
切实加强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基础教育学校的联系,形成职前教师培养的三方协同模式。
在高师院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协同培养师范生方面,一方面,通过吸纳相关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本专业将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切实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利用衡阳市教育局、衡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耒阳市教育局、祁东县教育局等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资源优势,本专业的优质实习基地不断拓展。
在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学校协同培养师范生方面,根据学校提出的“一师范专业对接一师范中学”的“校-校合作”办学理念,坚持与衡阳市、郴州市的优质中学开展深度合作。主要体现在:一是签订教育实践基础协议,建立稳定的专业人才联合培养基地;二是聘任中学优秀校长、骨干教师担任专业实践导师,与专业教师联合指导学生开展教育实习和专业技能训练。
U-G-S合作基地(部分)
(二)统“内外”课堂,切实做到人才培养全过程育人
课堂是学生发展的主阵地,为此,学院首先做好第一课堂建设。主要体现在:首先,科学开设课程。围绕师范生的核心素养,开设了四大课程板块: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其次,持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以师范专业认证为契机,积极完善案例教学、现场实景教学等。鼓励专业教师将课堂搬到社区、中小学,增加现场教学时间。再次,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已有的省级一流课程平台、校级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库等,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
第二课堂活动展
抓实第二课堂,实现第一、第二课堂的统整。如,通过“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等主题班会,涵养学生的师德规范与教育情怀;通过专业知识竞赛,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通过与中小学开展合作、交流,实现专业理论向专业实践转化;通过举行师范生技能大赛等教育教学比赛活动,锤炼师范生的基本教学技能;通过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师范生的综合育人能力;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唤醒师范生的自主专业发展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