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而备受关注,这使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成了一个备受瞩目的热点问题。
一方面是重视和加强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呼声和措施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却是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满仍然在不断累积,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过于重视高等教育质量的外部保障制度,而没能重视高校自身的积极参与。只有确立高校内部的质量管理制度并发挥高校内部管理在保障与提高质量方面的主要作用,才能真正保障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因此,关注高校内部管理的院校研究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美国,院校研究(InstitutionalResearch)与高等教育质量的结缘,最早可以追溯至19世纪,当时院校研究的主要功能就是研究课程改革方案以提高学术质量,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西方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的蓬勃兴起,院校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比较有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其教育质量保障功能主要是通过确认、分析、评价重大的教学问题并依此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实现的。数据收集、政策分析、绩效评估等成为院校研究用以保障教育质量的手段,使得高校内部教育质量政策不断得到完善。
一、院校研究是以高校自身为决策主体的教育质量保障模式
院校研究模式强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首先是高校自身的责任,强调高校自身的自律,强调高校自身的属性和特色,关注高校内部管理的问题,侧重于微观层面,致力于问题解决,顺应了时代发展对保障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当然,院校研究作为一种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在连接与契合高校内部与外部教育质量保障、应对外部质量评估等方面的功能,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课题。
二、院校研究是以定量研究为主要方法的教育质量保障模式
美国高校开展院校研究工作,一般注重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但针对教育质量的相关问题,如学生保持、学习效能、师资需求等则主要采取定量研究,通过科学的数据收集方法,获得大量的有效数据,用统计方法和统计软件,实现对数据的科学处理与分析。这样用统计数据说明的教育质量问题,非常具有说服力。
院校研究模式的定量研究,重在揭示相关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寻找高校内部教育质量保障的关键性因素,对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要求很高。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师资水平提升、课程建设、学生发展、学习效果、教育经费合理投入等专题都可以凭借定量化研究,建立短、中、长期的数学模型,为学校决策者提供依据。
三、院校研究是以专业人员为主导的教育质量保障模式
在院校研究模式中,专业化的研究人员首先明确相关研究的科学概念和实施技术手段,然后进行大量的数据收集工作,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特别重视科学研究程式,最终形成结论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高校教育质量保障工作,必须坚持由专业人员主导的原则。因为教育质量保障工作是一项专门化的,带有一定技术标准的工作,无论是评估、审定,还是学科发展、专业建设,都需要在听取利益相关方面的诉求后,由权威的专家学者主持质量政策的制定、质量保障体系的设计等工作,由专业人员主导整个研究过程。以专业人员为主导的院校研究,就可以破除目前多数高校采取的由教务部门主导的教育质量保障模式所带来的泛行政化弊端,可以超越部门利益的纠葛,可以摒弃强硬的管理手段而代之以令人信服的科学研究程式。
四、院校研究是以改进实践为导向的教育质量保障模式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院校研究模式,以专题研究为重点,重点解决高校自身存在的现实质量问题,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问题解决”工作模式。主要是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来确认、评价重大的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并依此制定相应的改进政策。这些改政策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具有可操作性。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一方面需要从整体上考虑建设和完善教育质量保障的宏观体系,另一方需要解决办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会长、华中科技大学院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献君教授认为,以专题研究作为深入开展院校研究的突破口是比较适宜的。可以说,当前摆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者面前,还有许多针对教育质量保障和改进的具体问题需要借助院校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加以研究解决。例如,面对生源质量下降的事实,院校研究者可以将提高学习效能作为专题研究内容,跟踪研究本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本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习惯、教学方法的契合程度,进而开发出最符合本校师生特点、乐于为师生接受的教学模式
(来源:《江苏高教》2010(4): 张欣,蔡国春,院校研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新视角)